例如,《论语》中有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人不知而不愠”的“人”,可以理解为一种广义上的“彼”,即泛指他人。
另外,“彼”有时还用来表示比较的对象,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那”或“那边”。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这里“彼”指的是与“我”相对的一方。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代汉语具有高度凝练性和多义性,因此准确理解“彼”的意义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通过深入研究经典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一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特点及其深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