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原文翻译
【一毛不拔原文翻译】“一毛不拔”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原意是指连一根毛都不肯拔下来,形容人非常吝啬、小气,舍不得付出任何东西。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极度的自私和吝啬。
一、原文与翻译总结
内容 | 原文 | 翻译 |
成语出处 | 《战国策·齐策二》 | 《战国策·齐策二》 |
原文句子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曰:‘一民不得其所,吾虽无恙,何以自安?’” | 齐王派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信还没送出,赵威后就问使者:“今年收成好吗?百姓好吗?大王好吗?”使者很不高兴地说:“我奉命来问候赵威后,现在你不先问大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是把低贱的放在前,尊贵的放在后吗?”赵威后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没有百姓,又怎么会有君王?所以我说:‘一个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我即使自己平安,又怎么能安心呢?’” |
成语含义 | —— | 形容极其吝啬、不愿付出任何东西的人。 |
后世用法 | —— | 多用于批评那些过于节俭、不愿帮助他人的人。 |
二、成语背景与意义
“一毛不拔”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但其核心思想早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在战国时期,国家之间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往往强调“以民为本”。赵威后的话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她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百姓,而不是君主个人。
“一毛不拔”虽然表面上是贬义词,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节俭或自律的表现。不过,通常情况下,它更多地被用来批评那些过分吝啬、不愿意分享资源的人。
三、总结
“一毛不拔”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福祉,避免因过度吝啬而失去人心。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一毛不拔”的历史渊源、语言表达及其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