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出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句蕴含深刻哲理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行为举止上既自由自在又不失规矩。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具体为《论语·为政》篇中孔子的言论。
一、原文出处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不会越出礼法的界限。这体现了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在高度自律和修养的基础上,达到一种自由与秩序和谐统一的状态。
二、词语解析
词语 | 解释 |
随心所欲 | 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不受拘束。 |
不逾矩 | 不超越礼法或规矩,保持行为合乎规范。 |
三、历史背景与思想内涵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并非鼓励无约束的放纵,而是强调一个人在长期道德修养之后,能够自然地遵循礼法,做到内外一致。这种状态是儒家提倡的理想人生境界,体现了一种“知行合一”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应当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自我修养,最终达到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无边界的,而是建立在对“礼”的深刻理解和遵守之上的。
四、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也要尊重社会规则与道德底线,做到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五、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为政》 |
原文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词语解释 | 随心所欲:按自己意愿行事;不逾矩:不违反礼法。 |
思想内涵 | 强调在修养基础上实现自由与秩序的统一。 |
现代意义 | 在自由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体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
通过了解“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出处与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并将其应用于当代生活,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修养与社会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