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种篱边菊
【近种篱边菊】“近种篱边菊”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感遇·其二》,原诗为: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无终歇。
> 何以报君恩?倾筐一树橘。
> 近种篱边菊,幽香满路蹊。
这首诗通过描写兰叶、桂花、橘树等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其中“近种篱边菊”一句,描绘了菊花在篱笆边静静开放的情景,象征着隐逸、清高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近种篱边菊”是张九龄《感遇》诗中的一个意象,借菊花在篱边生长的景象,表达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坚贞、淡泊的象征,尤其在秋季绽放,更显其孤傲与清雅。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诗句出处 | 张九龄《感遇·其二》 |
| 原文句子 | “近种篱边菊,幽香满路蹊。” |
| 诗句含义 | 描写菊花在篱笆边生长,香气四溢,象征高洁、隐逸的品格。 |
| 菊花象征 | 坚贞、清高、孤傲、淡泊,常与隐士、君子相联系。 |
| 诗歌背景 | 张九龄因直言进谏被贬,诗中流露出对理想人格的坚持与对现实的无奈。 |
| 文化意义 | 菊花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重要象征,体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
| 风格特点 |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融合自然描写与人格寄托,富有哲理意味。 |
结语:
“近种篱边菊”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它体现了古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物喻志”的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