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剌的意思泼剌的意思及出处】“泼剌”是一个汉语词语,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它多用于描写动物或人动作的突然、猛烈或剧烈,常带有夸张和生动的修辞效果。以下是对“泼剌”的意思及其出处的总结。
一、泼剌的意思
词语 | 拼音 | 释义 |
泼剌 | pō là | 1. 形容动作猛烈、突然,如鱼跃出水面; 2. 多用于描写动物或人的激烈动作; 3. 有时也表示声音的响亮或急促。 |
二、泼剌的出处
出处 | 作者/作品 | 内容摘录 | 说明 |
《水浒传》 | 施耐庵 | “忽见一条大鱼泼剌一声,跳出了水面。” | 描写鱼跃出水面的动作,突出其力度与声响。 |
《红楼梦》 | 曹雪芹 | “只见那小丫头泼剌地跑过来。” | 用来形容人物动作的迅速和有力。 |
《西游记》 | 吴承恩 | “忽闻江中泼剌一声,惊得众妖四散。” | 用于描写水中的突发声响,增强画面感。 |
《聊斋志异》 | 蒲松龄 | “夜半忽闻泼剌之声,疑为鬼魅。” | 表达一种突如其来的响动,营造神秘氛围。 |
三、使用场景与语境
“泼剌”在古文和小说中多用于描绘自然现象或人物动作,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节奏感。它不仅用于描写鱼跃、水声,也常用于表现人物情绪的激烈或动作的迅速。
例如:
- “鱼儿泼剌一声,跳出水面。”(描写鱼的跃动)
- “他泼剌地冲了出去。”(形容人动作果断而有力)
四、总结
“泼剌”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汉语词汇,主要用来形容动作的猛烈、突然或声音的急促。它在古典文学中广泛应用,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通过了解其含义和出处,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词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具体用法,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