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什么意思】“乐不思蜀”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原意是形容刘禅在被魏国俘虏后,仍然安于现状、不思复国,后来用来比喻人安于现状,忘记本源或失去进取心。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乐不思蜀 |
拼音 | lè bù sī shǔ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原意 | 刘禅投降后,安于现状,不思故土 |
现代用法 | 比喻人沉迷于眼前的安逸生活,忘记原本的目标或责任 |
二、历史背景
“乐不思蜀”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指的是蜀汉后主刘禅。在蜀汉灭亡后,他被带到魏国都城洛阳,虽然失去了国家,但他却过得非常安逸,甚至对身边的人说:“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安于现状,不再怀念过去。
三、成语的引申意义
- 安于现状:指人在某个环境中感到舒适,不愿改变。
- 缺乏上进心:可能暗示人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 忘本:有时也用来批评人忘记了自己原本的立场或目标。
四、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批评某人懒惰 | “你这样整天玩游戏,简直是乐不思蜀。” |
描述人沉溺于安逸 | “他在大城市工作,日子过得不错,已经乐不思蜀了。” |
形容人没有野心 | “他现在只求安稳,真是乐不思蜀。” |
五、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乐不思蜀”的关系 |
安于现状 | 满足于当前的状态 | 类似,但更中性 |
乐极生悲 | 快乐到极点反而带来不幸 | 不同,强调过度快乐的后果 |
知足常乐 | 知道满足就经常快乐 | 更积极正面 |
六、总结
“乐不思蜀”是一个带有一定贬义色彩的成语,用来形容人沉迷于眼前的安逸,而忽略了原本的责任或目标。虽然它源于历史人物的故事,但在现代汉语中广泛用于批评那些缺乏进取心、安于现状的人。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保持警觉,不被暂时的舒适所迷惑。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背后的典故或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方式,可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