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为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演练、评估和修订等工作,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该办法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中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一、预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1. 科学性:预案应基于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结果,确保内容科学合理。
2. 实用性:预案应结合实际情况,具备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3. 系统性:预案应涵盖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预警、响应和恢复全过程。
4. 动态性: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
二、预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管理环节 | 主要内容 | 责任单位 |
编制 | 明确编制主体、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组织体系、职责分工、处置流程等 |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 |
评审 | 对预案进行技术审查和合法性审查,确保内容合规、可行 | 安全监管部门、专家团队 |
发布 | 经批准后正式发布,向相关部门和人员传达 | 政府或单位负责人 |
演练 | 定期开展实战或模拟演练,检验预案有效性 | 应急管理部门、相关单位 |
评估 | 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 | 评估小组、主管部门 |
修订 | 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情况变化,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 | 原编制单位 |
三、预案分类与适用范围
预案类型 | 适用范围 | 制定主体 |
总体预案 | 适用于本地区或本单位全面的应急管理 | 地方政府、大型企业 |
专项预案 | 针对某一类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 专业主管部门 |
部门预案 | 由各职能部门制定,用于本部门应急工作 | 各行业主管部门 |
单位预案 | 由企事业单位自行制定,用于本单位内部应急 | 各企事业单位 |
四、预案管理的工作机制
1. 统一领导:由应急管理机构统筹协调,确保预案管理有序进行。
2. 分级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责任分工。
3. 协同联动:加强部门间、区域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应急合力。
4. 监督考核:将预案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落实到位。
五、附则
1.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各级单位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3. 本办法由国家应急管理部负责解释。
通过实施《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可以有效提升各单位的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构建平安社会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