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文“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是什么意思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是什么意思?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这句话出自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句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但“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则是后人根据其精神内涵所提炼出的一句表达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想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甚至愿意为国家的危难献出生命。它强调的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高度忠诚。
一、字面解析
- 常思:经常思考、时刻铭记。
- 奋不顾身:勇敢地冲向前去,不考虑个人得失和安危。
- 殉国家之急:为了国家的紧急情况而牺牲自己。
整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内心深处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英雄气概。
二、历史背景与出处
虽然“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并非直接出自古籍原文,但它深刻反映了古代士人和仁人志士的精神风貌。例如:
-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
- 岳飞曾说:“精忠报国”,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 林则徐虎门销烟,不惜得罪权贵,只为国家利益。
这些人物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奋不顾身,殉国家之急”的精神内核。
三、现实意义
在今天,“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历史英雄的缅怀,更是对当代公民的一种精神激励。
- 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如自然灾害、战争威胁、公共卫生事件等,总有人挺身而出,守护人民安全。
-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人默默奉献,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种“以国为重”的精神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四、结语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不仅是一句古语,更是一种信仰、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它提醒我们,作为国家的一员,应当时刻心系家国,勇于承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总结: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表达了一个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愿意舍弃个人利益,甚至生命,去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的精神。这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